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是困擾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精英科學家是重大原創性研究的領軍人物或主力軍,具有豐富的研究經歷和國際視野🔈🦧,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在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這一問題上最具有發言權。因此,本研究緊緊圍繞“我國一流大學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的瓶頸因素是什麽🥍?”這一核心問題,在原始創新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從不同角度對國內外865位精英科學家開展在線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重大原創性成果的產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科研評價是我國一流大學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的瓶頸因素👰🏿♂️。
問卷中的4個問題(中國一流大學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國一流大學要想取得更多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將面臨哪些方面的特殊挑戰?要想促進中國一流大學取得更多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我國政府應該采取哪些關鍵舉措?要想取得更多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您認為中國一流大學應該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我國一流大學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的瓶頸因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對4個問題的回答中,與科研評價相關的結論有2個(即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機製、科研評價與考核體系改革),這兩個結論“最重要項”的開放部分與封閉部分回答人次之和高達537(見表1)。可見,科研評價在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產出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表1 4個問題的調查結論匯總
問題 順序 |
主要結論 |
“最重要項”開放部分與封閉部分中置於首位的選項回答人次之和 |
分類 |
1 |
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機製 |
343 |
科研評價相關 |
2 |
潛心學術的科研人才與團隊 |
322 |
科研人才相關 |
3 |
科研評價與考核體系改革 |
194 |
科研評價相關 |
4 |
科研環境與氛圍 |
272 |
科研環境相關 |
本研究再對4個問題的封閉部分和開放部分的回答進行綜合分析。
1.對封閉部分回答的分析
將24個選項按平均得分排序,得分最高的10個選項如表2所示,其中“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機製”選項得分最高。依據內容相關程度🧖,這10個選項可分為五類: 科研評價相關、科研活動相關、科研環境相關、科研管理相關👩🏼🔧、科研人才相關🐂,其中“科研評價相關”類選項平均得分最高♋️🤸🏽♂️,為12.08🧃。
表2 平均得分前10名的選項
問題順序 |
選項 |
得分 |
分類 |
分類得分 |
1 |
d. 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機製 |
5.27 |
科研評價相關
|
12.08 |
4 |
b. 科研評價與激勵機製以人為本,以創新與實際貢獻為導向🫅🏼,實施分類評價 |
3.95 |
||
3 |
b. 探索原創性研究同行評議機製,對具有原始性創新特點的研究基地進行寬松管理 |
2.86 |
||
1 |
b. 科研活動過程功利化嚴重 |
4.83 |
科研活動相關 |
8.11 |
1 |
a. 興趣驅動的科研活動比例低 |
3.28 |
||
4 |
d. 營造寬松🧦、寬容的科研環境,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勇於探索 |
4.85 |
科研環境相關
|
7.66
|
4 |
f. 創造科學家學術優勢積累的良好環境條件🤿,加強創新文化建設 |
2.81 |
||
2 |
d. 大型科研資源配置易受行政權力的影響,隨意性強 |
3.35 |
科研管理相關 |
6.68 |
4 |
g. 製定鼓勵原始創新的強激勵政策,激勵科學家自發💁🏽、自主、自覺創新 |
3.33 |
||
2 |
e. 學術氛圍浮躁‼️,潛心學術的科研人員比例偏低 |
3.73 |
科研人才相關 |
3.73 |
如表3所示💂🏻🔘,在4個問題封閉部分“最重要項”填寫人次為100以上的選項中,“學術氛圍浮躁,潛心學術的科研人員比例偏低”這一項的填寫人次位居第一。“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機製”填寫人次居第二位。依據內容相關程度,這10個選項可分為五類:科研評價相關、科研環境相關、科研管理相關🧑🏽🎓、科研人才相關🥻、基礎教育相關🏊🏼。其中“科研評價相關”填寫人次最多,達594🧑🏼🎤。可見🙅,從“最重要項”的回答來看😓,科研評價與重大原創性成果的關系最為密切。
表3 4個問題封閉部分“最重要項”填寫人次達到100以上的選項
問題順序 |
回答選項 |
人次 |
分類 |
匯總 |
1 |
d. 急功近利的科研評價機製 |
280 |
科研評價相關
|
594 |
4 |
b. 科研評價與激勵機製以人為本🪔,以創新與實際貢獻為導向,實施分類評價 |
157 |
||
3 |
b. 探索原創性研究同行評議機製,對具有原始性創新特點的研究基地進行寬松管理 |
157 |
||
2 |
d. 大型科研資源配置易受行政權力的影響🫏,隨意性強 |
198 |
學術治理相關
|
339 |
3 |
e. 進一步下放高校辦學自主權,尊重學術自由,落實校長治校🏛、教授治學 |
141 |
||
4 |
d. 營造寬松👨🏼🔬、寬容的科研環境,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勇於探索 |
250 |
科研環境相關 |
250 |
2 |
e. 學術氛圍浮躁,潛心學術的科研人員比例偏低 |
282 |
科研人才相關 |
282 |
1 |
b. 科研活動過程功利化嚴重 |
139 |
科研活動相關 |
139 |
3 |
a. 重構與調整國家創新體系🐓,高比例😳、多渠道🚵🏼、強重點地增加基礎研究經費 |
136 |
科研經費相關 |
136 |
3 |
d. 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啟發好奇心👳♀️,培養創造性、批判性思維,提高普遍的科學素養 |
125 |
基礎教育相關 |
125 |
對4個問題開放部分的所有回答進行詞頻分析後發現[14],頻次最高的是“評價”🥀,其次是“人才”📲。詞頻最高的前五個詞的排序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4個問題所有開放回答的詞頻排序
順序 |
關鍵詞 |
頻次 |
1 |
評價 |
585 |
2 |
人才 |
538 |
3 |
創新 |
333 |
4 |
環境 |
266 |
5 |
經費 |
242 |
對4個問題“最重要項”占比為10%及以上的類屬匯總後發現🍤,共有14個類屬,按內容相關性分類,可以分為四類:科研評價相關、科研環境相關、科研人才相關🦁、科研管理相關🫳🏿。其中“科研評價相關”類居首位(見表5)🗼。
表5 4個問題開放回答“最重要項”類屬匯總結果
問題順序 |
類屬 |
填寫人次 |
分類 |
分類總計 |
1 |
評價與考核 |
63 |
科研評價相關
|
168 |
4 |
科研評價與考核體系改革 |
37 |
||
3 |
科研評價與考核體系改革 |
37 |
||
2 |
評價與考核 |
31 |
||
2 |
一流人才與團隊 |
40 |
科研人才相關
|
113 |
1 |
人才與團隊 |
35 |
||
4 |
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 |
19 |
||
3 |
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 |
19 |
||
2 |
科研環境與氛圍 |
39 |
科研環境相關
|
106 |
1 |
科研環境與氛圍 |
45 |
||
4 |
科研環境與氛圍 |
22 |
||
4 |
去行政化 |
31 |
科研管理相關
|
76 |
2 |
去行政化 |
26 |
||
3 |
去行政化 |
19 |
從上述開放回答的結果來看,科研評價依然是填寫人次最高👮🏿♂️,其次是科研人才、科研環境♈️🚹。
可見👶,科研評價是我國一流大學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的瓶頸因素。科研評價直接關系到科研人才的成長、科研環境的優劣等與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密切相關的要素🚏。鑒於此🙌🏻,我們建議:從長遠來看🍙,我國一流大學應建立長效評價與有效激勵相結合的評價機製,將原始性創新納入評價標準,逐步建立起與原創性研究的特點相適應的高校科研評價製度🏃🏻♀️➡️👴🏽。
本研究以具有豐富科研經歷和經驗的國內外精英科學家為調查對象,研究結果可信性強👨🏿🏫🏏,對於我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科技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
劉莉, 董彥邦, 朱莉, et al. 科研評價:中國一流大學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少的瓶頸因素——基於國內外精英科學家的調查結果[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08):28-36.
作者介紹:
劉 莉🖐🏽,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從事高校科技評價與政策⛹️♂️、世界一流大學研究;
董彥邦,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從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
朱 莉,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高校科技評價研究;
張夢琪👮🏼♂️🏖,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高校科技評價研究;
劉念才,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
依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選擇(choice-making)是課堂中學生自主性的支持因素🕵🏽。在課堂上提供選擇機會是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通過參與課堂選擇,學生的課堂學習任務從老師安排的強製性任務轉變為由學習者自己控製的學習任務。本研究探討了中國碩士研究生對課堂選擇的看法以及課堂選擇與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並比較了不同學習環境中(中國與英國)的課堂選擇機會。
課堂選擇的復雜性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大學課堂中提供選擇機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課堂選擇有益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是,過量的選擇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學生可能會感到不堪重負、在過多的選擇中迷失方向或是倍感壓力。換句話說♙,選擇並不總是有益的。雖然我們普遍認為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令人愉悅🥙🦠,但事實上👮,過量的選擇機會帶來了困難和挫折感。原因在於👆🏼🥘,太多的選擇機會可能會要求學生不斷做出判斷,他們需要獲取大量信息以做出合理的選擇。一旦這些信息不足以支持選擇過程👩🏼🎓,學生可能會感到迷茫和承受壓力。此外,為學生提供完全自主的選擇可能會使整個課堂變得難以控製💿,並對學習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只有在適當範圍內進行選擇🦻🏿,並配合教師的建議或指導,課堂選擇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較少的選擇不一定削弱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較少的選擇機會不一定使學習者失去動力👠。這一結論與大多數認為缺乏課堂選擇會抑製學習動機的研究相矛盾。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如果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生可以依據個人需求和偏好做出選擇。在很大程度上,獲得選擇機會能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掌控感,但這並不意味著較少的選擇機會會對學習動機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一名學生認為他已經習慣了跟隨老師的指導或同學的建議,那麽,他可能會認為課堂選擇機會不太必要。在大多數的中國大學課堂中,學生在做選擇時通常表現出相互依賴性;同時,他們認為教師更專業☝🏿、知識更淵博👩🏽🚒,所以🌜,他們通常認為教師能幫助他們做出最好的選擇。我們的研究發現,在面臨課堂選擇時,少部分學生仍然遵循上述做法(跟隨老師或同學,而不是獨立做出選擇)。但是,本研究中的大多數學生對進行獨立選擇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𓀖,其中一些人表現出對自主學習的青睞,且他們認為自主選擇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
選擇對動機的影響可能因人而異
選擇對動機的影響與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有關。對於高度自律的學生而言,課堂選擇是一種激勵因素,但對於散漫的、自律性較差學習者來說,是否擁有選擇機會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有時甚至有負面影響。例如❎,當缺乏自律性的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教學材料時,他們大都傾向於選擇最容易的教學材料🧗🏻♂️,這會阻礙他們的學習進度。同時🧖🏻,本研究表明,對於學習動機較低或學習興趣較低的學生而言,課堂選擇尤其有益,因為課堂選擇讓他們有了更多自主決策的可能性,他們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材料或活動,這對提升其學習動機很有幫助🤸🏼♂️。
中國課堂中的選擇機會少於英國課堂
研究發現,就讀於英國大學的碩士學生比在中國學習的碩士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原因在於🈯️:(1)中國大學課堂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的選擇機會非常有限;(2)較少的選擇機會也與學生自身有關,因為有的學生即便有機會在課堂上做出選擇,他們也會放棄這些機會,因為他們試圖避免犯錯。因此🧑🏽💻,如果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選擇非常有限,再加上學生本身不願意獨立做出選擇😖,那麽,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機會非常有限。
來源🏡:
Tian, L. & Wu, Y. (2018). Classroom choice-making for Chinese master’s students: choic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context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Online first) https://doi.org/10.1080/13562517.2018.1515194.
作者介紹🐀:
田琳,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學功能♘;高等教育與全球共同利益👨🏽🌾。
吳燕,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院校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J. B. Conant)指出:“大學的榮譽不在於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1]我國教育部在2012年進行的高校學科評估中也將“專家團隊情況”即院士、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等各類高層次人才作為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同時🫴🏻,國家明確提出“雙一流”的遴選標準包括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擁有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專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2]但高校間高層次人才流動日益頻繁的同時亂象叢生,而媒體也為吸引眼球頻繁報道高校人才競爭情況。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指明了高校人才工作改革的方向🕰,也反映出高層次人才非正常流動的現實和問題的嚴重性。[3]那麽,我國高層次人才的職業流動情況究竟如何🤽🏻♂️?筆者選取了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的領軍人才中國科EON4院士(以下簡稱院士)作為研究對象,他們的工作單位主要集中於高校和中科院系統下各科研院所,是高等院校人才引進的主要目標人群💖。因而對院士當選後的職業流動情況進行挖掘和分析,以期能回答當前這一疑問。
通過在中國科EON4官方網站👶👩🏭、院士就職單位門戶網站和百度百科詞條三方網絡平臺搜集數據信息,筆者對2007-2015年當選的226名院士(原229人,已故3人)進行履歷分析(Curriculum Vitae Analysis)(截止時間為2018年2月),以了解我國科學技術頂尖人才在當選院士後的職業流動情況⚽️。統計結果表明,172名院士從當選至今,其官方工作單位未發生變化,占樣本總數的76.1%💇🏻;有54人發生職業流動,占23.9%,其中21名是因上級組織命令而出現工作調動的,33名則是主動發生職業橫向流動的👊🏽。數據顯示:院士在當選後的職業流動率很低;自發校際及趨洋(跨境)職業流動的院士大多屬於在崗職業流動🚄🤺;院士主要在教育科研系統內部進行職業流動;與工作單位擁有學緣關系的院士較少出現職業流動;院士在職業成長階段基本能保持單位的穩定性🎱。
本文借用職業心理學家德梅羅蒂(E. Demerouti)和貝克(A. B. Bakker)等人於2001年提出的工作要求——資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4],在一定程度上對本研究收集的數據結果進行解釋。首先,相較一般科研人員而言,所在單位及上級部門對院士提出的工作要求較高,對其予以厚望並委以重任👩🏫。在高強度的工作要求下🧔🏽,如果單位能為其提供相應的工作資源,則可以進一步激發其工作動機(如工作投入度、組織承諾等)👳🏿,使其為個人和組織的發展而努力工作🐝,這又會提升其在組織的工作表現,最終降低職業流動意願🧙🏼。從文中可以看出,不論是否發生職業流動,所在單位和本人都對自身提出了嚴格的工作要求🫃🏻,這對其當選院士後的職業流動選擇有一定影響🕵🏻。其次,所在單位為院士提供了充足的工作資源(如學術自由、社會資本等)。一些院士曾任或現任相關單位的領導職務,帶領的團隊一般依托其所在的實驗室或研究所,團隊人數為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這些資源為其自由開展科研、教學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工作提供了保證,有助於職業動機的實現👩🏻🦯。另外🥅,社會資本是影響中國大學教師職業流動非常重要的因素[5],其中學緣關系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僅可以為其學術職業的發展提供直接幫助➙,而且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學術資源,間接促進其學術職業的發展[6]。因而與當選時所在單位擁有學緣關系或在初始工作單位/當選時所在單位工作10年以上的經歷🤽🏼,使得院士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得到組織給予的更多支持,這不僅促成了其前期的職業成功,對後期的職業發展同樣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即對其職業流動意願和行為產生影響🧛🏻。最後,能夠作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院士[7],他們之取得成功不僅僅有外部因素的影響,其個人特征如自我效能感、樂觀態度、堅韌和自尊心等🎷,能夠與所在單位提供的工作資源🖐🏼、提出的工作要求和諧互動並發生作用🧑🏻🦼➡️,是其職業成功的基礎。因此,對於院士們來說🍡,他們追求的是職業成功💅🏻,成功的前提是“堅持”——不僅是對研究方向的堅持,也包括在不利工作條件下的堅持🧑🏽🏫,由此可以說,院士對通過職業流動改善條件的“興趣”可能是有限的。
因此,選擇適合自身學術發展的工作單位是高層次人才的權利和自由,也符合精英人才職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作為科技領軍人才的中科院院士在獲得職業成功後,職業流動的情況並不像輿論報道的“挖人大戰”那麽如火如荼🍒,這說明:第一🏩,高校“挖人大戰”是部分高校與少數高層次人才之間的“遊戲”👩🏽,一些媒體以偏概全的報道不符合我國高層次人才職業流動的實際情況。第二,高層次人才市場勿將薪酬待遇放大成唯一的工作資源,從而影響學術圈的健康氛圍。第三,高層次人才在職業生涯探索與建立階段積澱的工作資源對職業流動有較大的影響🏌🏻,值得引起重視。第四🕵🏿♂️,適度、公開的工作要求對於高層次人才工作動機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規範高校人才市場🏌️。
總而言之💇🏼,學術職業流動是高層次人才生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公開🤸🏽♀️、合理的流動對學術職業成長具有積極作用🧑⚕️,而無序、不合理的流動會給高校、社會和個人都帶來負面作用😀。[8]部分媒體的片面報道無疑放大了高層次人才的非正常流動狀況✣,給教育科技領域帶來不良的價值引導和幹擾💂🏼♂️。因此☝🏿,作為獨立於學術圈的大眾媒體,應理性報道,力求客觀真實地反映高層次人才的職業流動情況。作為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集中地——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應理性規劃、合理選擇,在人事製度管理上應公開透明🔽、及時更新🏄🏿♂️,特別要以極大的耐心順應高層次科技人才成長的規律🦵,在工作資源和工作要求之間達成平衡,激發高層次人才職業動機,降低職業倦怠,在註重培養今日學生成為明日大師的同時,關註職業成長初期青年教師的學術生涯發展,在“引育並舉”中真正實現“以育為重”。
參考文獻
[1]陶愛珠.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 透視、借鑒、開創[M].上海:EON体育4出版社, 1993: 9.
[2]國家發展改革委.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EB/OL]. [2018-02-05]. 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
[3]王建華. 我國高校高層次人才非正常流動的反思[J]. 江蘇高教,2018,(2):1.
[4]DEMEROUTI E, BAKKER A B,NACHREINER F,SCHAUFELI W B.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3), 499–512.
[5]劉進.社會資本與高校大學教師流動的實證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6,4(2):81.
[6]鐘雲華.學緣關系對大學教師學術職業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以H大學為個案[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1):65.
[7]中國科EON4. 中國科EON4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EB/OL]. [2018-02——20].http://casad.cas.cn/doc/14862.html.
[8]谷誌遠. 我國學術職業流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於“學術職業的變革-中國大陸”問卷調查[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73.
來源:
江珊, 劉少雪. 高校人才資源競爭現狀探析——以2007-2015年當選中國科EON4院士職業流動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v.39👦🏼;No.279(05):43-50.
作者介紹:
江珊,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從事大學教師發展研究;
劉少雪,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研究生教育⚆、工程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史研究🧇。
因所處階段、所在地域和所屬類型不同,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項目的評價標準和評價要素呈現出不同特征。本研究選定18個國家(或地區)的24個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項目,將其分為成熟期和建設期兩類,對其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要素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評價標準方面🫧,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組織管理、外部合作🧑🏽🤜🏽、人員隊伍和學校聲譽7個評價標準按分類I(數量類和質量類)和分類II(投入類🫵、過程類和產出類)進行類型劃分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良性的組織管理機製、卓越的科學研究和高水平的人員隊伍是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項目最重要的評價標準🤛🏻;亞洲地區項目的評價標準主要介於成熟期和建設期之間,個別維度的偏好顯著✦;學術發展類項目對人才培養,知識應用類項目對學校聲譽👋🏿,隊伍建設類項目對組織管理相對側重。
評價體系要素方面采用評價主題🏬、評價目的、評價層次、評價時間和評價實施方5個評價要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發展階段日漸成熟,評價主題涉及的方面更均衡,評價形式更傾向量身開展;亞洲項目主要由項目管理機構聘請專家組成評價委員會,重點對項目預期目標和實施過程開展評價,多數項目的評價結果影響項目的後續資助;不同類型的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項目因建設內容不同,主要在評價主題和評價實施方上呈現差異⛹🏽♂️。
根據分析結果對雙一流建設的四個原則提出如下建議👇🏿:“優”的標準可將科學研究🤚🏼、良性組織管理機製的構建、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增加對學校聲譽的關註的占比分別設為25%、25%💇🏼♀️、20%和5%🙎🏼♂️。“專家”的選取以項目管理機構監督評價為主👨🏼🦳;專家評價委員會對項目的預期成果達成之外的增值效果開展評價並且委托專業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開展政策和成本效益評價。“比”的內容不僅是集中資源促使優勢大學快速發展並建成一定數量的世界一流大學👊🏿,更應產生典範引領效應,進而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篩”的時間上采用“首期評價+終期評價”的方式,重點關註代表性成果🍱;對建設初期的獲資大學,適度增加評價次數,采用“年度評價+中期評價+終期評價”的方式😮,重點關註項目實施的過程;在“雙一流”建設周期完成後,增加對項目整體建設情況和項目相關政策的終期評價🈯️🛏。
來源💆:
馮倬琳, 劉雪瑩, 姜雅萃, et al. 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項目的評價標準與評價要素[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2).
作者介紹:
馮倬琳🎅🏿,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從事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研究👨🏿🔧;
劉雪瑩,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研究;
姜雅萃,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研究;
劉念才👧🏼,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世界一流大學與大學評價研究。
一、 前言
海歸教師在促進我國科學研究規範化、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研究發現🤸🏼,部分海歸教師進入高校後出現了無法適應國內科研體製和學術氛圍的情況。本研究基於跨文化再適應視角,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從課題申請和成果發表兩個維度對來自41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1417名海歸教師回國後的科研表現進行考察,並重點關註他們在海外的適應情況👉🏼、對院系工作氛圍的認同情況以及與海外導師🏄🏿♂️、同事和/或同門開展合作的頻率三個方面因素對其科研表現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外籍教師已成為各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化水平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以促進大學的持續發展並提升其競爭性和吸引力,也是我國構建“雙一流大學”的首要任務之一。然而🚂👩🏻💼,因為數據采集困難和外籍教師的相對數量較少,對於中國大學的外籍教師的研究鮮有發現🧃🚄。
為了了解我國高等學校中外籍教師的現狀,特別是外籍教師的職業生涯、生活和工作條件情況、學術生活,其扮演的角色、履行的義務,擔任的職責以及面臨的問題等👩🏻🦽➡️。本研究在2017年6-7月對上海四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的外籍教師(包括外國人教師和外籍華人教師)進行了調查訪問👍🏻。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本研究從專業👩🏻⚖️、年齡、性別等方面探討了外籍教師的主要特征和來華動機🧔🏻。具體來說🫖,從個人🦻🏽、教育和學術職業經歷三個層面探討了中國“一流建設大學”高校中外籍教師的特征。同時對比這些特征在兩類外籍教師群體中的變化及其成因🥹,最後分析了外籍教師來中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工作的主要動機。結果發現:
1)外籍教師大多為男性教授,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並且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相關國家政策有關🧔🏻♀️。
2)所有的外籍華人教師都有在國外留學取得最高學位經歷或是在國外工作的經驗,這也是目前中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招聘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同時外國人教師基本都是在國外取得最高學位的,對比其他發達國家的一流大學可以發現,中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的外籍教師,大多還是以引進為主,缺乏自主培養🌮。
3)大多數外籍教師是因為學術原因或是對中國的生活和文化感興趣來到中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工作的。這表明中國高校學術環境的日益改善🧑🎨,不僅吸引了許多外籍華人教師重返中國💇🏼♂️,同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教師來華任教。
來源:
Xian Wu & Futao Huang. International faculty in China: case studies of four leading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07 May, 2018. Published on line.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s12564-018-9535-8.
作者介紹🚣♂️:
吳嫻🤦🏻♀️,女,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專職科研博士後🤐,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際化👡、學術職業🧑🏽🏭、學術生產力、中日高等教育的比較研究和一流大學建設的相關研究𓀝。
經費投入是保障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因素,其對大學的教學質量、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均產生重要影響。2015年,國務院頒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將經費投入列為國家教育體製改革的重要事項之一。探討投入模式,首先要考察政府投入經費的多少,以及政府投入總量在大學經費結構中的占比;進而反思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中國是否已經探索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費投入模式?這一模式又將如何完善👱🏽,以更好地支持“雙一流”建設計劃的實施?
結合ARWU🗺、THE與QS世界大學排名以及不同國家/地區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研究選擇中國EON体育4🏏、美國密歇根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以及中國臺灣清華大學四所理工科見長的綜合性公立大學作為案例,對經費總量與結構進行比較分析🚶🏻♂️➡️。具體而言🤪,關於經費總量,分析了2007-2016年間四所案例大學的年度經費總量與增長幅度特點👳🏻♀️。關於經費結構,研究從公共經費與私人經費🧰㊗️、中央政府經費與地方政府經費、重點建設經費與常規經費、競爭性經費與非競爭性經費四個方面分析了2016年案例大學的經費來源結構特點。
通過國際比較發現,中國一流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一方面體現為財政撥款總量大;另一方面👒,在大學經費結構中,財政撥款占比高👩🏽🍼。同時,通過重點建設專項經費支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也體現出集中力量辦一流大學的中國特色👆🏿☺️。基於此🛸👝,中國一流大學的投入模式呈現“中央政府主導⏏️、重點建設經費支持”的特點。不過,對於中國的一流大學建設而言,在經費來源結構🆔、學費收入體系🤵、科研經費配置等方面也存在進一步的優化空間👨🏻✈️。建議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通過保障公共經費投入總量穩定增長,推進重點建設經費的動態支持,推動辦學經費來源多樣化,建構質優價高的學費收入體系🎻,增加科研經費中的競爭性經費比例等多項舉措🤵🏿♀️,優化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投入模式。
來源🦸🏿♂️👱🏻:
陳麗媛,祁翔.世界一流大學投入模式研究——基於中國、美國、日本與中國臺灣地區的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9):100-106.
作者介紹:
陳麗媛,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社會學、國際與比較教育。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較大規模的經費🧑🦱,以“985”、“211”等重點建設項目推動一流大學的發展。國際高等教育學專家薩爾米(Salmi)指出,一流大學建設項目通常有兩方面的目標:一是提高大學的教學和研究能力以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加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這兩方面的目標可能在一些情況下存在矛盾。隨著高等教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展中國家的一流大學建設往往以提升大學排名為重要的目標,大學的發展方面註重國際化的相關指標💂🏿♀️,如發表國際論文、引進海外人才等🐣,可能忽視了一流大學服務區域發展的目標。
本研究通過對中國30所大學教師的調查分析🦫♚,從全球化和國家需求的角度考察了一流大學建設項目對教師科研產出的影響。研究采用了來自北京大學2012年開展的《亞洲變革中的學術職業調查》,該調查包含30所高校2807名教師的學術職業相關信息。本研究根據教師所屬的學科進行劃分,分別對1092名理工科教師和1388名人文社科教師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一流大學建設項目確實對教師的國際學術發表和專利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對國內學術發表和技術轉讓並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國的一流大學建設強調國際化目標,對國內學術和技術發展的貢獻可能不足🙀。此外,研究還對一流大學建設影響科研產出的機製進行了探討💻。分析發現一流大學建設項目增強了橫向經費的投入產出效率,因此在重點建設高校,應當鼓勵校企合作,促進高校研究形成應用性成果,服務區域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雖然我國一流大學強調吸引海外人才,但本研究發現在理工科領域,海外人才並沒有比國內博士畢業的教師更具有科研產出優勢。因此在人才引進方面,一流大學也應當關註本土優秀的研究人才。
來源:
Yang X, You Y. How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Project Affects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Faculty Members in China[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17: 1-23.
作者介紹:
楊希🫃🏽,女,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科技財政政策、高校科研團隊與人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