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美國波士頓EON4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Philip G.Altbach教授和國際著名高等教育研究專家Marijk van der Wende教授訪問我院🥎,以“大學與創新”為主題給我院師生開展學術講座。Altbach教授做了題為“University Innovation, the Special Sauc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的報告🦂,van der Wende教授做了題為 “Innovation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Experiences from a Practitioner ”的報告😽。我院師生到場聆聽和參與討論,岑逾豪老師主持講座👨🦯。
講座中, Altbach教授首先用一個問題激發大家對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思考🛜:在2020年以前🧛🏻♂️,中國是否有可能建設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前二十的世界一流大學?♥︎, Altbach教授在報告中分析了一所成功的研究性大學需要具備的基本特征🦸🏻♂️,首先是財政資金的支持和資源的保障來建設校園並獲得持續性的發展🚴🏽♀️;其次是讓教師參與到學校事務的管理中,實現共同治理的目標🚊;還需要有強領導力的校長✌🏼、學術能力頂尖並擁有學術誠信的教師人才和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學生☝️💏;研究性大學還需要具有學術自由的能力🫔,Altbach教授向大家區分了德國意義下有限製的學術自由和美國意義下的更開放的學術自由,鼓勵研究性大學向更廣闊的學術自由之路邁進;Altbach教授還談到區位因素對於大學的重要作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能夠為大學提供更多的人才資源和發展機遇。此外🧴,Altbach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了中國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值得關註的問題,包括對如何處理學校治理與學術自由之間的平衡和在大學建設中如何看待和發揮儒家思想的作用等問題。最後,Altbach教授談到建設成功的世界一流大學沒有唯一的方法,每個國家都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政治和環境去適合本國的大學創新發展模式🔣。
Wende教授從學生就業的視角來談論中國研究型大學中的創新問題。Wende教授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模式的轉變使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正在趨向創新型人才轉變,中國大學生在就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很重要表現就是創新力的不足,這與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和教師評價體系都有重要的關系。因此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改革📢,加強校企合作引導學生參與到創新型的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軟實力。Wende教授強調軟實力對於人們在職業發展中的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並運用混合模型來說明現代社會對於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呈多樣性的趨勢,一方面要有對於科技工程類的基礎知識,還需要具備創造力👩🏿🔧、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等綜合能力。這對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的製定和研究性大學進行創新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
在討論環節,Altbach教授與我院師生對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問題進行熱烈討論。在場的學生就人才引進、中美高校資金來源差異和中國能否效仿美國模式等問題進行提問, Wende教授表示中國和歐美國家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發展水平,因此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地域差異,中國一流大學的建設決不能通過簡單的復製歐美大學的模式就能取得成功,需要根植於本國土壤的前提下形成獨特的創新發展模式🚖。
Altbach教授和Wende教授是我院的國際顧問委員,多次與我院師生展開學術討論,深受我院師生尊敬和喜愛,Wende教授今年5月曾參訪我院並做報告👱♀️。講座結束後🧕🏿,在場師生爭相與兩位教授合影留念🐩,感謝他們帶來的精彩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