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國際標準與國際參照👋🏻。《世界一流大學評價與建設》創新研發中外一流大學的發展指數,深度剖析中外一流大學的典型案例,系統梳理中外一流大學的建設成效。全書分為“評價篇”和“建設篇”兩大部分。
“評價篇”主要包括世界一流大學指數和世界一流大學案例兩部分內容。在“體現一流、國際可比👷🏼♂️、定量評價”的原則指導下☹️,本篇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原創研究”、“經濟貢獻”、“品牌影響”和“學術大師”四個關鍵方面開展指數和案例研究🤴🏼。根據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排名),選擇世界頂尖大學組(世界排名前25大學中選10所)、世界一流大學組(世界排名76-100間大學中選10所)、國內A組(世界排名前150 的國內大學)和國內B組(世界排名151-500間的國內大學)作為四組研究樣本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分析我國一流大學樣本與世界一流大學樣本的指數結果以及差距,並選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和我國“雙一流”建設大學的典型案例🥹🪕,從學校、院系層面和功能的視角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
“建設篇”主要包括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以及我國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兩部分內容♝。在全球範圍內梳理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建設情況,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開展的重點建設計劃的實施情況和獲資機構情況進行匯總♻️。對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年度進展進行梳理,以2018年度各建設高校發布的年度進展報告為主要內容,分別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國際合作交流這五個任務的建設情況及成效進行資料梳理與匯編,對製度建設情況及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也進行資料匯編☝️。
主要研究結果包括關於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指數🖖🏿。“階段規律”發現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可以分成起步建設期🤹🏼♀️🐀、快速發展期👨🏻🚀、跨越提質期和穩定發展期🙋🏼♀️,各階段的發展規律和關鍵需求均顯著不同。“國別規律”發現各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具有全球的戰略共識,也具有各國的戰術差異。“能力規律”發現世界一流大學的能力可分成低-中-高階,高精尖指標、經濟貢獻和軟實力這些高階能力不會在中低階能力實現後自然形成,高階能力的實現需要新的建設思路來突破。基於客觀數據對比世界頂尖大學組、世界一流大學組、國內頂尖大學組和國內一流大學組,研究發現我國“雙一流”建設大學的學術大師指數得 0.2 分、經濟貢獻指數得 0.3 分和品牌影響指數得 0.3 分🏄♂️,與世界一流大學組的標準 1 分有明顯差距⚗️;原始創新指數得分雖接近標準分,但其高階能力仍遠未形成⏯。
綜上,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發展遇到的“卡脖子問題”需創新發展思路,在高精尖指標、軟實力和經濟貢獻的高階能力上有所突破。根據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規律🦃,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解決建設策略與所處階段不匹配,解決軟實力落後於硬指標表現,解決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足等關鍵問題。建議以“大道至簡🕺🏽、要在精準”的理念評價“雙一流”建設大學🤦🏽♂️。多則達幾百余項的評價指標和繁雜的評價體系🍭,非但不適合高水平大學的評價,反而會成為實現高階發展的阻礙。亟待改革評價體系👷🏽♀️,破解現有建設阻礙和評價問題,引導大學突破高精尖指標、解決社會重大需求、提升國際影響和話語權☝🏽,加快實現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國家重任👍🏼。